秒书屋 - 历史小说 - 庶帝在线阅读 - 第二百五十六章 嗟来之食

第二百五十六章 嗟来之食

    孟宁昂离开琅州的那一天,安懋在内宫下发了一道无关痛痒的旨意。

    “……让四皇子直接去弘文馆读书?”徐知温扬起了眉,“这真是……”

    徐广抬起了头,“‘真是’什么?”

    徐知温微笑道,“儿子以为,这真是一桩出乎意料的好事。”

    徐广看了徐知温一会儿,又低下头去,“是啊,的确出乎意料。”他道,“事先竟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嘿然不语。

    徐广说罢,沉默片刻,见徐知温没有答话,另起了一问道,“最近,贵妃可曾递了话出来?”

    徐知温道,“不曾。”

    徐广道,“嗯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看了看徐广,抿了一下唇,终究还是轻声问道,“父亲是有话要问贵妃?”

    徐广道,“也没什么要紧的话。”他道,“不过是想问候一声贵妃罢了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应了一声,又看了徐广一眼,尔后淡淡开口道,“儿子倒有许多话想和贵妃说呢。”徐知温面色淡漠,“贵妃若传了信出来,父亲回复时可别忘了捎上儿子的一片心意啊。”

    徐广道,“好,”他说着,看向徐知温,“你有什么话?说罢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行了个礼,直起身道,“儿子僭越,想请贵妃奏明圣上,既然四皇子之生母王氏已被追封,四皇子又将行齿胄之礼,那么,宫中诸人,亦理应以皇子之礼尊而待之。”他正色道,“四皇子天潢贵胄,却一再被身边阉宦蒙蔽欺凌,当真是有失皇家体统。”

    徐广淡淡道,“是啊,内宫阉宦一向欺软怕硬,见风使舵、趋炎附势者比比皆是,四皇子虽天资聪颖,但毕竟年幼,又自小长于深宫之中,暗于别物,不分朱紫,乃是情理中事。只要入学之后能勤加教导,自能蹈道而行,远谗言而去佞语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恭敬道,“父亲说得是。”他微笑道,“若是四皇子能得知父亲的一片苦心,定会铭诸五内,感激不尽。”

    徐广看了徐知温一眼,淡然道,“你是在讥讽我吗?”

    徐知温行了个半礼,“儿子不敢。”

    徐广默然片刻,忽而轻轻地叹了口气,道,“好,上回是我……”徐广犹豫几许,终究还是说不出“是我不对”这几个字,他滞了一滞,转而道,“我不该、不该用‘算无遗策’这个词来形容你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微笑着看着徐广,“父亲,您不必为这一句无关紧要的……”

    徐广接口道,“和厚,我那回用这个词形容你,本意其实是想夸你聪明。”他认真道,“我其实想说的是,你比我、比你三弟、比你五弟,都聪明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淡淡地笑着,“儿子知道。”

    徐广看着徐知温的笑容,心下莫名一突,像是小心翼翼地走在悬崖边的窄桥上忽然一脚踏空一般,“你知道?”

    徐知温复行一礼,姿态比方才更恭敬了三分,“‘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言前定则不跲,事前定则不困,行前定则不疚,道前定则不穷’,如今五弟即将从侍四皇子入弘文馆读书,内宫虽有贵妃照应,然父亲爱子之心拳拳,自然……”

    徐广打断道,“我不是为了你五弟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淡笑道,“儿子的话还未说完,父亲怎的就以为儿子口中的‘拳拳爱子心’指的是父亲待五弟呢?”他笑道,“其实,儿子想说的是,内宫虽有贵妃照应,却难免势弱单孤,若是五弟能助四皇子得圣上青眼,那么儿子与三弟,自然亦更……”

    徐广接口道,“和厚。”

    他唤了一声徐知温的字,接下来的话,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了。

    像是欲言又止,又像是万语难叙。

    好在徐知温一向体贴,见状也不着恼,依然温声笑道,“四皇子的事,儿子自会想法子办妥的,父亲且安心就是。”

    这下徐广是应下不是,不应也不是,他正左右为难间,又听徐知温补充了一句,“不过内宫诸事,外臣终究不便涉及,儿子知道父亲心系五弟,但此事若想一劳永逸,必须从长计议。如今宫中形势不明,想来,四皇子入学后,尚要委屈五弟一些时日了……”

    徐广忙道,“不急,不急,”他说着,又觉得自己应得太快了些,显得心虚似的,于是便放慢了语速道,“左右弘文馆就在门下省旁,虽说是在宫禁之内,但离外朝也不算太远,前后左右那么多双眼睛盯着,你五弟在那儿,出不了什么大事,你也实在不必cao之过急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微笑着应下了,“父亲说得是,弘文馆毕竟是在宫禁之内,即使有人想妄生是非,也要顾忌圣上的脸面,因此,五弟在四皇子身边,断断是出不了什么大事的。”

    徐广点了一下头,“和厚,你行事谨慎,我对你,从来都是很放心的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微笑道,“是,儿子知道,在父亲眼中,儿子比三弟与五弟都要谨慎许多。”

    徐广点了点头,决定将这个话题就此揭过,“说到‘谨慎’二字,倒让我想起彭寄安了,”他似不经意般问道,“怎么近日都不见你与他传信了?”

    徐知温道,“正值秋收,想来地方忙碌,不比儿子在家清闲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的语气十分平静,却让徐广莫名心中一酸,“和厚,其实,你若想做官,我自可以上奏替你求一份恩典……”

    徐知温躬身道,“多谢父亲美意,只是,”他直起身,郑重道,“儿子不愿。”

    徐广轻轻地叹了口气,道,“我没有别的意思,和厚,我只是可惜,你若是能做官,必定做得比彭寄安好上千百倍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低头道,“是儿子无能。”他顿了顿,道,“民间有俗语说,‘贫者不食嗟来之食’,儿子深以为然。”

    徐广道,“这不过是些穷措大的愤懑之辞,”他温声道,“《礼记》有云‘嗟与,可去,其谢也,可食’,可见,于儒教之中,‘食嗟来之食’并非有失体面,你既已熟读‘四书五经’,便不应执拗如此。”

    徐知温微笑道,“父亲,《礼记》所载故事,为黔敖于大饥之时奉食贫者,此乃上善之举,故曾子闻而叹之。而如今父亲欲求皇恩萌子,乃是不猒求索,落在旁人眼中,难免会说父亲竞进贪婪。儿子若为一己私利,让父亲妄得恶名,岂非大不孝也?”

    徐广似乎还想开口再劝,就听徐知温接着微笑道,“再者,皇恩浩荡,可得而不可求,如今这般情势下,即使父亲为儿子求得一份萌恩,亦是‘扬汤止沸’,于大事无益矣。”他说着,恭敬地作了个揖,“儿子言尽于此,望父亲三思而后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