秒书屋 - 历史小说 - 大世王朝在线阅读 - 第四十章:拒皇命三军奔清阳,提弱旅慕容战

第四十章:拒皇命三军奔清阳,提弱旅慕容战

    “末将参见殿下!”燕军徐徐入城后,武耀快步走下城墙,拱手向慕容皓迎道。

    “师傅不必多礼。我走的这些天,城中可有异常?对了,还有梁先生和慕容虎呢?他们没和你在一起吗?”慕容皓翻身下马,赶忙上前搀扶。见周围只有武耀一人,便又随口问道。

    “殿下安心,城中一切都好。慕容将军负责城内的一些军务,梁先生则在府衙里居中调度。还请您先去府衙歇息,末将这就去唤慕容将军前去拜见。”武耀赶忙回道。

    “嗯,那就麻烦师傅了。”慕容皓点了点头,随手就把马缰绳扔给了身边的亲兵,抬腿就往府衙之处走去。

    “殿下,”就在这时,身后的狄无伤跑了上来,喊住了慕容皓,“殿下,城内的军营住不下咱们那么多士兵了,您看要不要分一点军队,由末将率领,出城驻扎?也好与清阳互为犄角之势啊。”

    “这,”慕容皓闻言有点为难,他心里是很想把军队全部留在城里的,这样自己才有安全感。但狄无伤说的什么犄角之势,好像在自己后世看过的古战争书里、剧里出现了很多次。让他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在东汉时,曹cao攻吕布。大军围徐州,陈宫就谏言将军应分兵城外,与城互为犄角。结果,吕布死活不听,然后他就完蛋了。赤兔让关羽骑了,貂蝉让曹cao骑了,那下场叫一个惨啊。慕容皓在军事上顶多算得上是入门级,这下两个不同的方案同时摆在了自己面前,顿时就没了主意,只好尴尬的向旁边的宁子善问去“子善,您觉得狄将军所说之计,如何?”

    “殿下,此计有失妥当,”宁子善摇了摇头,但见自家殿下一脸的茫然,急忙又解释道,“清阳城外一马平川,并无险要之地可守,若是在城外扎营,虞军来攻,我军是抵挡不了多久的。更何况,我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如虞军。若是分兵,那虞军必定会先集合兵锋,先破城外之兵。到时候,殿下是要坐看城外之兵死伤殆尽呢,还是不顾清阳之安危,出城去救呢?”

    “宁先生所言有理,那就都在城内驻扎吧。”慕容皓急忙点头应和道。

    “可是城中军营”狄无伤有点为难的摸了摸头。

    “这样,让军中伤兵、民间义勇优先使用军营,其余的将士们,各自拿着帐篷,去街道上睡吧!”慕容皓沉思了一会,吩咐道。

    “这殿下,天气如此寒冷,将士们连日征战,怎能在街道上休息呢?要不先征用一些民宅,之后再”宁子善急忙出言相劝,但话未说完,就被慕容皓拦了下来。

    “宁先生休要再提此话,如今百姓心向于我,愿与我同生死,我怎能在此时做出此等不义于百姓之事?”慕容皓皱眉呵斥道,“狄无伤,听好了!你只要负责把我刚才的命令做好就行,至于士气什么的,不用你cao心。还有,传我将令,军中若有敢私自入民宅打扰百姓者,立斩无赦!”

    “诺。”狄无伤见慕容皓心意已决,只好无奈的应了下来。

    军令一下,果不其然,燕军中顿时起了不少怨言。无非是老子流血卖命,结果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之类的。但很快,将士们慢慢的闭上了嘴。因为,他们的将军,三皇子殿下,慕容皓,当众封上了府衙的大门。又亲自扛着帐篷,也在大街上找了个角落住扎下来。慕容皓自然知道士兵们会有怨言,所以他选择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办法与士兵们同甘共苦。

    他们要的并不是多少特权,而是公平。

    慕容皓都亲自做表率了,那将士们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。于是军中怨言渐平,但城中的百姓们却有点过意不去了,纷纷主动邀请士兵们进屋休息,结果全被燕军士兵们婉言谢绝了。将士们心说我哪敢进去啊,自家殿下都住在外面,我进去像什么话?更何况殿下向来都是言出必行,只怕自己前脚刚进门,后脚就有人磨刀准备来砍自己了。

    百姓们惊讶于燕军的良好军纪,不禁大受感动。拥戴燕军和慕容皓之心日益渐高。但看着士兵们住着帐篷,自己却有舒适的屋子,淳朴的百姓们心里还是过意不去,于是纷纷拿出家中的冬衣、火盆、rou食果蔬之类的东西,成堆成堆的往大街的军营帐篷里送。慕容皓并没有规定让将士们不许收这些主动送来的东西,所以这次,燕军士兵们不再拒绝,笑呵呵的收下了这些慰问品。

    众人见状,纷纷赞颂慕容皓的手法高超、仁心仁德。但又有些无奈于此——慕容皓睡大街,他们也得睡大街。

    正当慕容皓努力建造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景象时,虞乾已经和孙钊在灵城会师。两人蹲下来一合计,才发现,虽然入清河后虞军折损了不少兵马,但通过收编降军,强征壮丁,还是勉勉强强的凑有五万大军的。于是两人兵归一处,将打一家,浩浩荡荡的向清阳杀奔而来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慕容宝也奉了将令,亲率精兵两万,从蓟县出发。日夜兼程,赶赴清河。虽然他并不理解自己父亲的心思,但对于慕容皓这个人,他觉得还是应该多多少少结交一下的。如果最后是太子上位,那顶多也就是自己私下和慕容皓交好,算是交友不慎吧,向太子认个错,领个罚,也就过去了。并不会因此而影响到父亲。更何况,以父亲的威望,太子也不会太计较什么。但若是太子出了什么意外,三皇子慕容宝心中不禁泛起一点涟漪,若是真的变成那样,那自己可得在这方面好好下点功夫了,说不定,自己会超越父亲

    按下心头所想,慕容宝策马扬鞭,不断地督促士兵们加快脚步,赶赴清河郡。

    清阳城。

    “殿下,现我清阳城内,共有两万三千余名士兵。另外,还有不少百姓们自发的进入军营,帮忙运送沙石、器械、兵刃,还有做些其他的一些杂事。”梁桂在慕容皓的临时大帐内,高声汇报道。

    “嗯,人心可用啊!但万不可亏待了百姓们,记得要给他们发放粮食衣物、金银珠宝作为酬劳,不能让他们白白替我们干活。”慕容皓满意的点了点头,随即又问道,“城内粮食可够支持多久?”

    “回殿下,”负责这一方面的章晟快步走出,恭敬道,“城内之粮,足可够全城军民支撑一月有余。”

    “粮草方面,就劳烦章大人多费心了。子善,派去蓟县,北平,河间等地的求援有回信了吗?”慕容皓又问向旁边的宁子善。

    “回殿下,没有,”宁子善回报道,“北平离此甚远,来去之路,再加上陛下和群臣定夺也要时间,十有八九是赶不过来了。河间,涿郡之地的守军与咱们又没有什么交情,更何况这些地方的驻军都要守卫地方,而那些守将们,也没那个胆子敢私自调兵。”

    “那蓟县呢?”慕容皓见其还没说蓟县,便好奇的追问道。

    “蓟县嘛殿下,实不相瞒,臣不敢确定,”宁子善想了想,叹了口气,摇头道,“蓟县离此虽然也有些距离,但要是平西侯真的想赶来救援,那绝对是来得及的!但臣只怕平西侯会因为顾忌朝廷里的一些复杂影响,从而对殿下敬而远之啊。”

    “唉,是啊,”慕容皓赞同的点了点头,“平西侯那边,咱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。不过好在,汉军已经同意结盟,而且俱刘焕来信,汉军主将高荣,已经亲自率军,出兵平原。平原又与虞国都城渤海相邻,平原若失,虞国社稷危矣。我料想,虞皇定会下旨,让虞乾退兵。咱们只要挺过这段时间,帮平原的汉军拖住虞乾,那就不愁虞军不败!”

    “殿下,万一那虞乾孤注一掷”武耀担忧道。

    “若虞乾真的不顾其父命君命,强行攻我清阳,那凭我等君臣,齐心协力,又有满城父老相助,还怕了他不成?”慕容皓狠狠的锤了下案几,壮言道。

    众人大受鼓舞,纷纷迎合道“殿下所言极是!我等必誓死杀敌,以报殿下!”

    武耀的担心是对的,虞乾现在已经开始公然抗旨了。他的父皇虞凯在派出邓怀之后,见邓怀久久不回去复命,便立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十有八九是被那逆子扣住了。老子可是看着你小子长大的,还能不懂你心里那点小九九?当下又火急火燎的接连派出了七八路上差,其用意只有一个让虞乾赶快带兵回渤海!

    此时的平原已经完全失守了,高荣的“汉”字大旗已经插在了平原城的城头上。而且,据黄河北的虞军守将汇报,南岸的汉军最近也是频频异动,很有可能是被高荣调去了平原,用来进攻渤海。高荣在平原和渤海的边界处驻扎了大批的军队,并且屡屡挑衅龟缩在城中的虞军。虞军在渤海兵力不足,面对汉军的挑衅,也不敢主动出击迎战。而高荣呢,手上虽然有四万多人的大军,但对于被虞家经营数代的渤海,还是心有忌惮。毕竟虞家在渤海树大根深,世家百姓都心向虞家。自己若是贸然攻打,只怕捞不到什么好处。所以也只是在边境来回的挑衅骂街,并不敢真的打进去。

    高荣在平原着实出了不少威风,但渤海的虞凯可就惨多了。六十多岁的老人了,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,心脏哪里受得了?虽然他也清楚汉军不敢轻易打进来,但在自家门口,每天都有人在那瞎叫唤,这也不是个事啊!虞国大部分的兵力都在防御黄河沿线和北方的燕国,东边的萧齐与虞国一直没什么摩擦,平原的防卫也就稍微薄弱点,没想到正好被汉军抢了个空。汉军现在就好比在自家门前盖了个炮楼,想什么时候打几炮,就什么时候打几炮。

    虞乾自然也知道渤海危险,但他现在已经完全被怒火烧懵了,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要把清河给啃下来,然后抓住慕容皓,抽皮扒筋,以解心头之恨。所以,老爹派来的上差全给他直接扣下来了,就当没见到这些人。他心里也明白,这个举动会让老爹火冒三丈。但火气再大又怎样?老爹现在只有我这一个有本事继承皇位的人,他要是废了我,那他死后,皇位传给谁?

    抱着这一心理,虞乾更加肆无忌惮的率军奔袭清阳。不出三日,大军便赶到了清阳城下。虞军士兵们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,便又得到了新的将令围城!

    于是,五万大军把清阳团团围住。好在梁桂在之前已经下了命令推翻城外的房屋,填平城外的水井,住在城外的百姓全部携带上家中的所有粮食冬衣等物品入城避难。要做到一粒粮食、一口水、一块布都不留给敌人。所以,当虞军长途跋涉来到此处,想要劫掠周边个把村庄压压惊时,才发现一无所获。这就比较悲催了,想要抢东西都没有地方抢。虞军士兵们只好垂头丧气的去收拢了仅剩的一些碎木头片、杂草,回去填火盆取暖。

    此时节的天气已经越来越冷了,老天都已经有了要下雪的样子。寒风呼啸而过,都可以把人的手给吹掉了。北方相比于其他地方入冬的快,而且一旦到了季节,也比其他地方冷上许多倍。所以当冬天来临的时候,有不少无家可归的穷苦之人都会被冻死,饿死。燕军居于城内,房屋众多,避风处也就多。再加上慕容皓爱护士兵,给手下士兵们每人都发了冬衣以御风寒。帐篷有漏缝的地方,有自告奋勇的大姑娘小媳妇们,施以巧手针线,用补丁把它们一层层的盖上缝好。虽然外观看上去有点土,但这样的帐篷不漏风,针脚又结实,将士们睡得也安慰了许多。所以在城内,冻死人的情况很罕见。但城外的虞军就不行了,房屋都被推到了,简陋的帐篷根本阻挡不了呼啸而过的风寒,都是大老粗,再说了,谁打仗还带针线来?士兵们只好三三两两的蜷缩在一起,靠着彼此同僚的体温取暖。有人问了,之前虞军不是大肆劫掠了清河吗?怎么连一件冬衣都没有?天可怜见,虞军士兵们光顾着抢金银,占民宅,睡他人妻女了,哪有功夫和脑子去考虑之后的事情啊?

    虞乾也很急,眼看这天越来越冷了,军中每天都有一睡不醒的将士。而且最近,三军之中已经怨言四起了。虞军冬衣,御寒之物都不足,虞乾急忙又派人去后方收缴冬衣之类的御寒之物。但清河百姓早就对虞军恨之入骨了,各地都自发的组织了民兵、义勇。只要虞军一来,便报以迎头痛击。久而久之,东西没收到多少,虞军士兵倒是搭进去了不少。虞乾在大帐里恨的牙痒痒,但再恨也没办法啊,要是为了几件衣服就调走了大军,那清阳城里的燕军怎么办?所以虞乾只能是一边安抚各部,一边继续派人转道前去一些小的村子里(城池不敢去了)收缴。

    但长此以往绝不是个事。所以,从围城的第二天开始,虞乾就开始准备攻城了。

    虞乾专门搞来了许多的清阳城池的地图,十分详细,又亲自前去探查了好几遍。这才终于定下了总攻目标南城。

    为什么选它呢?因为在清阳的四个城里,南城的地势是最低的,城墙也就相对较低。而且在南城一侧的护城河水流较缓,离城墙又远,便于填塞之后使用大型攻城武器。

    而让虞乾彻底下定决心的,是在一次探察后,他惊喜的发现,所谓的南城,竟然有三个城门。

    这就比较要命了,清阳并不是大城,城内的燕军也十分有限,虞军数量多,在其猛攻之下,燕军防守一个城门就已经很吃力了,若是再度分兵去防守其他两个城门,那绝对是防不过来的。

    说到底,还是人少。

    虞乾很快的定下了攻城计划北、西、东三城各调一万兵马,以为佯攻,牵制住燕军的兵力。虞乾和孙钊则亲率两万虞国本土精锐,并配备了军中最精良的攻城器械,准备强攻南城。

    虞军士兵们在各部将军的喝骂下,不情不愿的站了起来。迎着北风,走向了自己的岗位。他们知道,再过不久,就要打仗了。等待自己的,也许是死亡,也许是财富,也许是其他

    燕军士兵们也沉默的登上了城墙。在他们的身后,妇孺们挽起了衣袖,青壮拿起了刀枪,就连老人也扛起了沙石。他们的将军们,没有一个怯懦的站在士兵身后,全部手持兵器,傲然立于队前。

    慕容皓平静的看着城下的虞军。在不久前,梁桂,宁子善,武耀等人都和他说过南城的劣性。北城城墙高大,地势又极高,虞军云梯都不一定架的上来,只能仰面而攻。东城是“凹”字型城墙,只要合理搭配好兵力,那绝对是易守难攻的地方。西城城外,则有一大片湖泊,而且西城的护城河是水流湍急的,其河道又宽,虞军在没有对付好护城河的情况下,连城墙的边都摸不到。更何况,背水列阵,本就是是兵家大忌,虞军的攻城力度也不会太大。

    唯有南城,是四城之中,最没有险要之处的。

    所以,慕容皓亲自站在了这里。他的身边,是愿意随时为他慷慨赴死的虎威健儿,以及无数对虞军恨之入骨的百姓。

    慕容皓遥望远方,虞军正在不断的前进。虞乾,慕容皓,两个从没见面的生死对手,正在准备用自己最强大的拳头,向彼此表示敬意!

    望着不断压上来的庞大数量的虞军,慕容皓身边的民兵有些畏惧了,不少人甚至向后移了移脚步。

    “苍啷”一声,慕容皓抽出佩剑,转过身来,平静的对身边人说道“今日,本将军在此,下唯一的一道将令。”

    “兵若退,将斩之!”

    “将若退,某自斩之!”

    “前队若退,后队立斩前队!”

    “人必带伤!刀必卷刃!剑必饮血!违者,诛族!”

    “将士们!你们身后,是你们的妻儿老小,孩子都拿起了刀枪,女人都甘愿并敌而亡!老弱妇孺尚且不惧死,尔等,有何可惧?”

    “吼!吼!吼!”

    慕容皓的慷慨激昂很快就感染了身后的士兵们,纷纷战意爆发。当他们在此看向城下的虞军时,眼中已经少了许多惧意,取而代之的,是仇恨、杀意,以及自信。

    慕容皓满意的看着身边将士们磅礴的士气。他并不害怕或者激动,因为他已经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。慕容皓很怕死,但他同样知道,如果不咬着牙扛下去,那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死。

    更何况,自己也不想窝窝囊囊的死。要死,也要死在这!死的壮烈!

    城下的虞军已经开始驱赶百姓,上前填塞护城河了。慕容皓不禁一阵失神。他想起了后世里,有一个叫做袁嵩焕的民族英雄,在一个叫宁远的小城里,顶着世人认为此战必败的目光,痛击并杀败了数倍于己的异族大军。

    他不求功名,不求财富。他用自己满腔热血,以及满城弱旅,狠狠的扇了瞧不起汉人的异族首领一耳光。

    他最强大的武器,绝不是士兵,也绝不是城防器械。

    而是信念。

    “弓箭手!放箭!“慕容皓眼神变得狰狞了,我的信念,就在此处!

    (如果您喜欢本书,可以点击加入书架,或者通用投推荐票的形式来支持作者。您的支持就是作者最大的动力!)